登录 | 注册
中华王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王氏论坛 >> 家谱分支 >> 浏览主题 版主
 
 新闻公告   源流古迹   家谱分支   姓氏人物   姓氏企业   芳 名 录   姓氏取名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梁平安宁王氏2 已阅:1973 / 回复:0(楼主)

二、对谱记考证0 m( C5 c' D2 P8 {- o
1、原文中出现的关键词
三槐堂、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苎罗村、洪武皇帝二年(公元1369年)、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市镇,即今下坝老院子,后洪武七年改为梁山县。
   王良胜居长居住上坝老院子,王良茂居次居住下坝老院子。3 f- t9 R1 C9 h. [
2、考证情况
(1)关于三槐堂
三槐堂,即三槐王氏的堂号。闻名天下,枝繁叶茂,是太原王氏(或琅琊王氏)的一衍派。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,在《中国家谱综合目录》的王氏家谱目录中,冠以“三槐堂”堂号的家谱目录,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%左右。三槐堂始祖王祜(亦名王祐),祖籍山东莘县(宋时属大名府,今属山东省),以文学见长。五代时先仕晋,后及汉、周,北宋建国后,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,颇得赏识,官职不断升迁,官至兵部侍郎、兵部尚书、知制造。乃举家迁来京城,落户开封。时在宋乾德三年(965年)至开宝二年(969年)之间。
宋开宝二年(969年),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。魏州即大名(大名县亦名魏县),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。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,许以“便宜”行事,并以相位相许,宋太祖真实用心在于除符,王祜自是心知肚明。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,明察暗访,却查无实据。宋太祖乃驿召面问,王祜直言禀报,符彦卿无谋叛事实,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。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,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。如此以来,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。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,手植槐树三棵,曰:“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。”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,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,可能是“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,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,位列三公的”气话。当然,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。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。
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,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,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。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,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——三槐王氏。 因笔误在许多文字中又将王祜写成王祐。后人追述到王祜的爷爷王言为始祖,从此,王言的后人称三槐堂王氏,即三槐王氏。其世系:王言---王徹---王祜---王旦。
(2)关于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苎罗村
现在湖北省麻城县五脑山背面林场附近有一个叫高坎的地方,就是明朝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,属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管辖。麻城县是中国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,孝感乡高杆堰是当时移民分点,从许多谱书中记载高杆堰辖区内有洗脚河、鹅公大岭等小地名。目前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麻城孝感苎罗村这一行政村。
关于苎罗村,从现在发现的资料来看,在杭州市萧山区有一个当时叫苎罗村的行政村,那里居住了大量王姓人家,称苎罗王氏,其中历史名人西施姓王,出生在这里。居查苎罗王氏是三槐王氏一个分支。始迁祖王性。其世系为:王言---王徹---王祜----王旦---王素----王巩---王时----王华---王性。
如果从王氏始祖太子晋起,太子晋至三槐王苎罗王氏始祖王性的世系一线图为:
1世晋—2世宗敬—3世凤—4世覃—5世渠—6世丰—7世芝—8世亿—9世错—10世墳—11世渝—12世息—13世恢—14世亢—15世頣—16世翦—17世贲—18世离—19世威—20世志—21世珣—22世言—23世峙—24世嶔—25世彝—26世彛—27世勖—28世励—29世霸—30世殷—31世亥—32世岱—33世卓—34世述—35世懋—36世宏——37世并—38世扬—39世寓—40世罕—41世秀—42世玄则—43世焕—44世虬—45世彦—46世杰—47世隆—48世通—49世福畤—50世勉(或勔)—51世怡—52世潜—53世质—54世庆存—55世乾—56世言—57世彻(、永)—58世祜(、祉)—59世懿、旦、旭—60雍、冲、素(王旦三子)—61巩(旦子)----62时(巩长子行十字叔永号尚夫)---63华(时次子行百八字邦辉)---64性。
(3)关于洪武皇帝二年(公元1369年)人口迁徙的情况
明朝政府建都南京,为巩固政权,周围住扎数十万军队,而当时每个军人带家属,因而有数百万之众,后勤是大问题。只能按每名军人数亩田地。需要腾出土地资源。而江西、江苏一带由于土地肥沃,战乱少,人口稠密。再者,为了分化各家族势力,将大家族分而治之。另一方面,蒙军用兵四川,战乱连绵半个世纪,当地人口由1300万剧减为60万,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人。此外,元末农民战争中,关中、两淮、湖广等地屡遭战乱,人口损失甚巨,社会经济陷于凋敝。举目四顾,大明江山竟有一多半是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荒凉景象。于是朱元璋决定移民。事实上,青年时代的朱元璋也曾经沦为流民,对颠沛流离,孤苦无依的流浪生活应该有过深刻的体会。因此在移民问题上,他规定,凡是政府组织的移民,出发前都按户发给银钞,移民路上有官兵护送,到达之后,有官员接待,按规定划拨土地,馈赠农具,并且免租三年。 / r; B% a  w+ b4 n3 f
 江西填湖广是朱元璋几个重点移民举措之一,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是明代移民的主要集散地之一,江西瓦屑坝移民是江西填湖广的主力军。与此同时,部分到了湖北的移民又移居四川,又形成了湖北填四川运动。, A' K7 g' @1 m
这就是在洪武二年前后发生的人口大迁徙。
(4)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市镇,即今下坝老院子,(此论点是否正确?有可靠的书籍或历史文献作证吗?)后洪武七年改为梁山县
杏市镇,据清朝《梁平县志》与《夔州府志》记载,在现在的梁平县城外西南方向,与梁平县城到牛头寨距离相同,大约在张升桥(又叫张星桥)水库中部,即现在的双桂湖中心地带(已淹没)。据调查,下坝老院子,在张升桥水库最深处,当时三河交汇处。据明史与县志记载,洪武七年梁山州改为梁山县属实。梁平县志记载“梁山县府西六百里。东北至开县百五十三里,西南至忠州垫江县百六十里。汉朐忍县地。西魏置梁山县,属万川郡。隋属信州。唐属万州。宋开宝二年,置梁山军,以县属焉。元初,还属万州,寻复故。元至元二十年,升为梁山州。明洪武七年,省州入梁山县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编户十里。”; A' U) Q1 }( r, F; E2 `7 F; Y
(5)王浩然与上、下坝老院子
王良胜、王良茂是王浩然的两个儿子,王良胜为兄,大房所生,成年后居上坝老院子;王良茂为弟,小房所生,成年后居住下坝老院子。小房媳原来是王浩然的侍女,后纳为妾。记载与当地流传相同。即王浩然在梁平生活无疑。王浩然当时应该拥有房产与大量土地。生活相对安定。王浩然生活的年代为明末清初,大约1644年前后。当年他大约在40至50岁。据考,王浩然是安宁王氏二次入梁开山之祖,他习武,懂军事,通风水,是一个能干的将才,也是安宁王氏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此外,王天锡诞生于顺治十年(1653)甲午(1654)岁八月二十六日已时,生于王家坝石龙堰老院子,终于雍正五年丁未岁(1727)四月初九日未时,享年七十四岁。记载详细准确

作者:王国飞 (2014/12/10 11:31:43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4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14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王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6,500.0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王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